鸡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微生态前沿

摘要:肠道微生物平衡对于鸡群的健康极其重要,影响肠道菌群失调的因素主要有疾病、饲料营养不均衡和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当然生产管理中的应激因素也是重要的因素。通过原因分析,找准发病因素,避免菌群失调,可以使鸡更好地发挥生产性。

关键词:鸡;肠道菌群失调;预防措施


1鸡群菌群失原因的探讨

     雏鸡在出生时肠道是无菌的,进食及与外环境接触使肠道内侵入了各种细菌,且随着微生物进化过程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微生态体系。随着微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区系,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维护肠道健康,是鸡群达到良好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菌群失调是指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偏离正常的生理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状态。鸡肠道菌群失调是一种状态,是正常肠道内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关系与微生物菌群对畜禽机体长生作用的紊乱,表现出一定的临床致病性。正常状况下,肠道内始终存在着大量的有益细菌。然而,饲养管理如不当、营养缺乏、应激、药物使用和疾病等因素会改变消化道内生理环境,破坏肠道内微生物区系的平衡,使病原菌大量孳生,引起生长不良或严重的腹泻现象    

   

1.1疾病因素

1.1.1细菌感染

       致病菌对肠道的轻微损伤会影响家禽的饲料转化率和日增重,严重损伤会导致坏死性肠炎、疾病暴发和高死亡率,如梭菌属中的产气荚膜杆菌是家禽肠道正常菌群,但有其他诱因时,则可引起家禽坏死性肠炎,肉眼可见病禽肠黏膜有明显的坏死病灶。

1.1.2寄生虫感染

       在家禽寄生虫病中,球虫病是最常见的原虫病,其是继发其他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垫料或土壤中存活的球虫卵囊是主要传染源,其他如吸虫病、绦虫病、线虫病的传染需要中间宿主,对肠道的损伤程度与寄生虫数量呈正相关。

1.1.3病毒感染

       许多病毒与肠道健康之间关系密切,包括轮状病毒、冠状病毒、肠道病毒、肠病毒、星状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病毒性疾病对家禽的典型影响是抑制日增重、降低饲料转化率和降低鸡群的均匀度,可在任何日龄的禽群中发生,但以幼禽为主,影响程度与家禽的日龄、免疫状态、病毒毒力、营养、管理和其他传染源等因素有关。其中,出血性肠炎是4周龄以上鸡易感的急性病毒病,病鸡以精神沉郁、血便、免疫抑制和死亡为特点,同时继发并可恶化其他疾病。


1.2 饲料因素   

       尽管谷类饲料原料中有多种抗营养因子,但最主要的是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等非淀粉多糖(NSP)NSP的共同特性是增加食糜黏性,阻止食糜与消化酶充分接触。高黏性的肠内容物给家禽的生产性能和肠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降低了消化酶活性和养分转化率,延长了食糜在肠道中的残留时间,更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增殖。特异性外源酶能够分解NSP,降低食糜黏性,改善肠道健康,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日粮中谷物成分的物理结构对肠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有影响,与破碎料和颗粒料比较,过度粉碎的饲料明显增加了家禽与坏死性肠炎相关的死亡率。有研究表明,用未粉碎的小麦饲喂家禽,通过促进肠道特别是肌胃的发育,刺激肝脏和胰腺的分泌,减少了肠道中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杆菌的数量,提高了肠道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


1.3抗生素因素

     生产中抗生素的使用多不规范,在没有搞清病原的情况下,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养殖成本增加,且增加部分病原体的耐药性,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日粮中添加抗生素不但会影响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还会影响肠道内细菌的抗药性以及机体的免疫机能。抗生素滥用会导致有害菌定植增加,并产生抗药性。抗生素长期使用还会引起肉鸡免疫抑制。抗生素在肉鸡生长前期效果较好而后期药效较差,可能与抗生素的抑制作用使对其敏感的有害菌在定植初期不能定殖,而所定植下来的均为抗药菌株有关。


预防措施

益生菌能够产生一定数量的抑菌物质如乳酸、乳酸菌素等,可以选择性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同时大量益生菌一旦在动物肠道内定植,形成菌群优势,对动物的消化道尤其是肠道起到一个屏障保护功能;同时益生菌的定植能够维持动物消化道尤其是肠道的兼性厌氧环境,有利于动物正常菌群的建立,有助于恢复动物健康;通过在鸡料中长期添加益生菌,可以有效地预防肠道菌群失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应激,即使病原菌感染,感染程度也会明显减轻,从而有效地减少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添加和补饲微生态制剂,动物体内便形成了以益生菌为主的优势菌群,使得动物排泄物中也以益生菌占主导地位,从而使得动物的养殖环境中益生菌也占据一定优势,则对控制养殖场内耐药性超级细菌、病原菌的滋生蔓延等顽疾,改善养殖环境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添加微生态制剂可以通过饲料和饮水两种方式添加。